

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免費諮詢二:有汽機車即可申貸,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酒文化貫徹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不管是工作應酬,還是生活助興,都離不開酒。在五千年的沉澱中,人們也自發形成了一套酒桌上的文明禮儀。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講究,酒桌上的風俗也不大相同。 大家喝酒的時候都喜歡吃一些下酒菜,比如說花生米、或者豬頭肉之類的涼拌菜。因為如果光喝酒不吃菜喝幾杯就醉了,酒桌上也不盡興。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酒桌上很少出現豆腐,這是為什麼呢? 有句老話說:「豆腐下酒,不如餵狗」,意思就是說,如果把豆腐當成下酒菜,不如把豆腐拿去餵狗。這是為什麼?難道這麼搭配不好吃嗎? ... 豆腐這種食材很常見,有人不喜歡豆腐是因為豆腐很難入味,如果做不好就沒什麼味道。但是其實如果會做的話,不管是煎豆腐、炸豆腐、還有小蔥拌豆腐,都特別好吃。 以前生活條件不好,人們種了豆子,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就會磨一些豆腐。豆腐能夠做出來的花樣多,可以撐撐場面。既可以保證一家人的日常營養需求,還能在飯桌上擺出各種花樣,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做很多種豆腐菜。 不管怎麼說,豆腐都是民間特別流行和受歡迎的食物。為什麼在這句老話中就這麼招人嫌棄呢? ... 並不是豆腐被人嫌棄,而是當豆腐和酒搭配的時候不好。之所以有這句話,是因為人們發現,喝酒的時候吃豆腐,好像沒那麼盡興。 所以現代科學家們就用科學方法來驗證了,原來豆腐里含有一種半胱氨酸,這種胺基酸和乙醛通過抱合形成無毒化合物排出體外,要知道乙醛是乙醇代謝後的物質,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 所以如果你一邊吃豆腐,一邊喝酒的話是喝不醉的。要知道大家為什么喝酒,不就是因為喝了點酒之後上頭了,情緒激昂了,能夠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俗話說,酒壯慫人膽,有人借著酒精表白,有人跟同學聊過往。 ... 邊喝酒邊吃豆腐的話,那還喝什麼酒,不如喝飲料。凡事講究個盡興,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極致。喝酒的人大多率性,對於他們來說,喝酒更多算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倘若把豆腐當作下酒菜來吃,相當於酒白喝了。這對於愛酒的人來說都能稱作一種災難了。本來大家準備不醉不歸,結果你上了一道菜把大家的酒都給解了,這不是很尷尬嗎?所以豆腐一般都是喝完酒最後上桌,清醒清醒也該回家了。 還有人認為是因為豆腐的製作成本太低了,朋友們相聚在一起。假如主家拿出豆腐來招待客人的話,會讓客人覺得主家不重視自己,所以說「不如餵狗」。 ... 其實這個觀點過於刻薄了,不管什麼菜,都是主人的心意。如果他看不起你,根本不會邀請你到他家做客,更別說用這些暗示信息來告訴你他看不起你了。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都明白這句俗語的意思了。豆腐不能跟酒一起食用的原因就是豆腐中有一種胺基酸可以促使酒精排出體外,影響喝酒的效果。 除了豆腐,蜂蜜水、茶水也能解酒。雖然這些東西不適合端在酒桌上給客人喝,但是如果客人喝多了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可以用來救急,都是非常管用的。 ... 其實喝酒還有很多講究,如果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詢問一下家裡愛喝酒的老人,別看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如我們現在先進,他們的經驗可是非常豐富的。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溫端政主編《漢語工具書大系:中國俗語大辭典(新1版)》、溫端政主編《俗語10000條》
內容簡介
以上偏離教育精神的一切作為,終將造成大學倒閉、教授失業、學生失學、生產力斷層的全面衝擊。
本書解析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改革的可能性,並指出一條面對高教危機的集體行動之路。面對崩解的命運,臺灣社會必須形成一場新的公民運動,完成高等教育的轉型正義。
名人推薦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高教工會副理事長)
在台灣,誰都知道高等教育問題嚴重,但卻很少有人想到高等教育一但崩壞,受害的不只是校園裡的學生、職員、教師,更是對於既有價值體系及社會系統的猛烈撞擊。特別是走在私有化、自由化、商品化引導的崩壞途徑上,高等教育不再是社會公平正義,弱勢翻身的實踐,反而成了少數權貴及資本集團的工具。《高教崩壞》告訴我們台灣高等教育日漸瓦解的根本病因,並且提出踏實回應的重要解方。
周于萱(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
過去幾年在大學現場所看見的高教亂象:上至院系所下至學生互相廝殺只為搶資源、學生還沒畢業就爭先恐後參與各種實習徵選、全系所為不知所云的評鑑疲於奔命……,所有問題的根源經過幾位老師的耙梳變得非常清晰,答案也呼之欲出。看清高教崩壞的面貌,最終要如何面對隨時準備崩塌的高教土石流,就必須仰賴校園工會以及每一位學術生產線勞工的集體努力了。
王盈勛(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知識分子經常對市場進行批判、對社會議題提出質疑,但他們卻很少敢於對自己的市場化、自己的價值崩壞反思改造。《高教崩壞》是一本勇敢之作,點明了二十年來台灣高教發展的隱疾,也揭穿了以改革之名包裝的國王新衣。
羅德水(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主任)
此刻,任誰都能指出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危機,然而,造成高教土石流的真正原因究竟為何?《高教崩壞》不僅完整揭露台灣高教問題,對其背後的共錯結構更有精彩分析,陷入困境的高教應該何去何從?本書提出的建議,發人深省。
黃俊豪(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
「不要只做你想做的,要多了解市場需要什麼」、「要多跟人搏暖,多些人脈以後比較好找工作」,對一個在高教崩壞中苦熬瞎混的博士生來說,這些似乎已是老生常談,但卻又現實得不能假裝沒看到。然而這不僅是一個博士生不得不面對的煩惱,更是整體社會結構的扭曲。本書對高等教育的商品化、就業市場的飽和窄化、研究環境的績效主義化等問題,勾勒出一個清晰的圖像,指認其前因後果,也說明了目前高教工會等行動者努力的方向與成果。
作者介紹
主編/戴伯芬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曾任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第一屆理事長。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第一屆監事。
吳燕秋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輔仁大學兼任教師、臺灣女性學學會理事。曾任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第一屆兼任教師代表。
陳思仁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北藝術大學兼任教師,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第二屆會員代表。
林凱衡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曾任台灣大學工會秘書長及國會助理。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與政治社會學,因為投入工會運動而開始關心勞工議題。
揮麈子
國立大學博士,現於各大學擔任兼任教師。
目錄
推薦序 回歸教學現場的時候到了 陳東升
推薦序 後冷戰的高教變遷:歷史脈絡與三組核心問題 曾柏文
序:一場責無旁貸的高教重建運動
第一篇 高教環境的鉅變
第一章 學術資本主義崛起:新自由主義與臺灣社會結構轉型
一、新自由主義轉型下的大學
(一)學術資本主義崛起
(二)誰是大學商品化的犧牲者?
二、台灣崩世代:產業、財政與人口危機
(一)台灣企業需要碩博士人才嗎?
(二)財政緊縮與人口萎縮
三、台灣高教擴張的歷史共業
(一)當高教擴張遇上人口斷崖
(二)博士失業狂潮來襲
四、大學崩壞,誰來力挽狂瀾?
五、加入搶救高等教育的行列
第二章 學術官僚主義的擴張:民主化與高等教育轉型正義
一、臺灣高等教育的前世今生
(一)殖民主義下的現代化大學與師範系統(一九四五年以前)
(二)黨國威權主義下的大學(一九四五-一九六○年代末)
(三)人力資源導向的大專校院(一九七○-一九八○年代末)
(四)民主化轉型下擴張與升格的大學(一九八七年以後)
二、披著羊皮的教育改革之狼
(一)以資源分配引導大學校務發展
(二)集權高度控管大學人事與行政
(三)總量控制各大學系所與招生員額
(四)黑箱作業的預算分配機制
三、大學發展M型化
(一)五年五百億的教育資源分贓
(二)大學與技職的零和關係
(三)學術權貴階級的興起
四、大學倒閉與裁員危機
五、大學合併與私立大學轉型發展方案
(一)公立大學合併方案
(二)私立大學轉型發展方案
第三章 金權校園:學術資本主義與官僚主義合流
一、定位不明的國際招生市場
二、教育商品化的風險
三、南韓松島教育園區的前車之鑑
四、假辦學、真土地炒作
五、教育商品化的衝擊與矛盾
第四章 大學精神之死:規訓化的評鑑制度
一、評鑑的起源
二、高教評鑑的爭議
(一)評鑑定位與目的不明
(二)評鑑單位組成的合法性不足
(三)評鑑架構與指標流於形式化作文
(四)評鑑委員缺乏專業
(五)無法落實追蹤改善機制
三、當前大學評鑑改革的方向
四、績效主義大行其道
第二篇 學術巨塔的傾塌
第五章 教授無法承受之重:限年升等與評鑑
一、學術這條路
二、侏羅紀的校園生態
三、計點制的教授生涯
四、重研究輕教學的大學發展
五、誰殺了大學教授?
第六章 新科博士的悲歌:畢業即失業
一、「流浪博士」的產生
二、聘教師還是請門神?
三、非典化的學術勞動
(一)博士後研究:學術工廠的高級勞力
(二)專案教師制度:同工不同酬的勞動剝削
(三)兼任教師:教育界的血汗勞工
四、產學斷裂:坐困愁城的臺灣博士
五、挽救良禽無木可棲的困境
第七章 學術大富翁遊戲:壟斷性的學術生產
一、期刊有貴賤
二、學術官僚化與商品化壟斷的出版
三、反對全球化的學術生產:批判與行動
四、回歸學術的期刊出版
第八章 瀕臨破產的退休制度:失衡的給付與財務危機
一、威權時期的退休制度
二、民主化與社會保險改革
三、大學教師的退休金解析
四、不公平的給付與不連續的年資
五、退休制度改革的批判
六、改善未來:退輔制度改革的建議
第三篇 行動與抵抗
第九章 學術黑工:被剝削的研究助理
一、高工時、低時薪、沒保障的校園黑工
二、碩博士生的收支現況
三、不被承認的高教體制僱傭關係
四、他山之石:美國學生工會的案例
五、象徵暴力下的甘願勞動:對學術資本主義的社會學分析
六、解構與行動
第十章 學術公民運動:高教工會的實踐與反思
一、從同學會到工會
二、催生「臺灣高教產業工會」
三、高教工會的實踐與反思
(一)外部法制與文化環境的限制
(二)內部組織的困境
四、工會元年運動主軸:教師勞動權以及評鑑制度改善
五、工會二年:深化工會組織、回應勞資衝突
六、參與改革:挽高教于崩壞,扶大學之將傾
第十一章 朝向高等教育的轉型正義
一、高教崩壞的危機
二、高等教育轉型正義的重建契機
(一)高教危機的對策
1.降低生師比,提高教育品質
2.高教資源重分配,重整高等教育組織
3.資訊公開,以課責取代高等教育評鑑
4.回歸勞動三法,落實教職員勞動權益的保障
(二)建立高教轉型的程序正義
1.學生受教權的保障
2.教職員工的勞動權保障
3.校地的轉型與再利用
序
一場責無旁貸的高教重建運動
一九九○年代教育部放任廣設大學、技職升格,終於在二十年後形成臺灣前所未見的高教土石流。二○一五年立春,新科教育部長吳思華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報告「大學整併及未來十年高教藍圖」時,語出驚人地說:「教育部計畫五年後大學由一百六十多所減至一百所。」二月,興國技術學院即被教育部勒令停招,永寧大學、臺灣首府大學、真理大學台南校區、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玄奘大學,甚至連二戰之後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東海大學都遭到教育部減招,未來預計還有六十多所大學將會退場,這一波大學倒閉的幅度超過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骨牌效應包含超過一萬名大學教授、六千名職員工作權會受到影響。
二○一六年,估計大一新生人數將從前一年的三十二萬人,降低至二十七萬人,減少百分之十五生員。事實上,早在二○一四年開始屏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已相繼停辦。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前身為高鳳技術學院)由高雄黑派余家班所設,一九九八年向台糖公司租地,教育部於二○○四年核準設校,設流通管理系、應用英語系、流行工藝設計系、休閒事業管理系、國際企業系等五系,招收八百名學生,二○一四年積欠教職員薪資及校外債務達三億元,債權人忙著到校搬空有價值的電腦、投影機等儀器設備,二○一四年二月十四日停辦,成為臺灣最晚成立也是最早退場的學院。隨後,永達技術學院(前身為永達工商專科學校),為高雄中小企銀董事長王天賞(屬於高雄嘉義派勢力)所設立,也於二○一三年爆發財務危機,積欠教職員薪水長達八個月、八千萬元,二○一四年八月七日永達向教育部申請停辦,六十五位教師中有五十三人辦理退休、十二人資遣。不同於高鳳炒高教短線的作法,永達於一九六七年創校、就學人數曾經近萬人,有屏東麟洛、高雄仁武分部雙校區,曾經培養高屏地區無數人才,但是在董事會內鬥的紛爭之中黯然停辦。
臺灣高等教育目前有一百三十萬名學生、五萬位大學教師,每年畢業二十二萬餘位學士、六萬碩士、四千位博士。但是在就業市場上,中小學流浪教師超過七萬人,流浪博士逾二千人,大學以上高等教育失業人口超過十七萬人。這些由國家、家庭與個人投資的高等教育人才,正面對低薪、低度就業,甚至失業的困境。大學畢業生22K,博士四處奔波兼課領不到30K。即使幸運就業的年輕世代,實質經常性薪資水平倒退到十三年前的水準,追不上物價、房價上漲速度。二○一三年申請大學貸款達到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七十六次,申貸金額兩億四千七百三十二萬。年輕學子尚未出社會就背負學貸四十萬,要在三十歲之前還清都有困難,更遑論結婚、養兒育女。隨著教育部高喊學費上漲,預計未來有更多莘莘學子將背負更高的就學貸款,或者被迫中輟學業。
高教土石流將一路從南臺灣屏東開始,越過嘉南平原,一路向北臺灣漫延,穿過中央山脈,往東臺灣擴散,全臺無一倖免。媒體習於怪罪教改運動,使得李遠哲成為代罪羔羊,卻忽略了教育部、科技部決策高官的行政責任;或者批評學術象牙塔內教授或學生的學用落差或就業心態,更沒有看到社會傳統科舉文化下推波助瀾的升學主義與文憑主義;又或者歸咎於少子女化,事實上少子女化雖然造成生員短缺的危機,但也是高等教育品質改變的轉機,即使高等教育資源不增加,平均每位學生分到的教育資源卻會提高,再加上教師人數減少的趨勢,每位教師可使用的教學與研究資源也會提高。
這一場大學土石流為什麼出現?未來臺灣的高等教育又該何去何從?一般社會大眾將這波高等教育擴張歸因於教改、廣設大學、高教全球化、商品化、少子女化危機,甚至是李遠哲個人,這些看法都說明了高等教育危機的冰山之一角,卻沒有看到高等教育整體、全面性的危機成因。臺灣高等教育的危機絕非一日之寒,也不能歸咎單一部門或者單一團體,更非單一個人的過錯,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視野來分析這個新自由主義思維下開放的教育政策所形成的共錯結構,以及高等教育轉變對於台灣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這個問題不僅關乎高教個別教師的勞動權益,也關乎臺灣學術自由與民主發展;不僅影響世代學生高等教育品質與就業市場,更是影響台灣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我們不僅需要揭露、探究問題之所在,也需要在分析、診斷問題之後採取必要的策略與行動,透過知識社群的自醒自覺、自我批判以及集體行動,才能累積一點點改變現有高教體制的可能性。
本書是從參與高等教育產業改革的運動者角度,對於當前學術環境進行全面的批判與反思。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高教環境的鉅變,從全球化、國家政策、教育治理以及人口結構轉型來描繪高等教育體制崩壞的成因,探討高等教育崩壞對於臺灣社會結構造成的衝擊。第一章批判新自由主義,從全球化學術資本主義的高度來檢視台灣的大學續存危機,分析大學與整體產業、財政與人口結構的崩壞之關聯。第二章探討臺灣大學發展的歷史過程,高等教育如何順應國家政權的改變,從殖民主義到威權主義,再到學術官僚主義,特別著重在民主化之後的轉變,學術官僚體制如何假形式民主、績效管理來遂行學術治理,形成學術勞動的兩極化發展,並以頂尖、卓越、典範為名,主導教育資源的分配,促成大學校園與行政體制的擴張與發展。第三章探討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分析該計畫試圖製造國家空白授權的租界地,大開外資控制與教育殖民的後門,可能讓大學進一步淪為地產經濟工具與企業規避賦稅的策略。第四章分析退休年金制度對於政府財政的影響,依附不同身份別的年金制度不但造成勞工與軍公教人員、年長與年輕世代之間的不平等,龐大的財政赤字更製造世代間的分配不正義,讓教育人力無法流動與輪替。
第二篇學術巨塔的傾塌著眼於市場化的績效管理主義對於學院的衝擊,以研究引導的生產方式已凌駕大學教育功能,更加深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鞏固階層化的學術權力結構。第五章探討大學評鑑制度如何改變大學的生態,進而分析學界以及高教工會如何推動大學評鑑制度改革以及評鑑改革的困難。第六章分析教師評鑑制度對於教師職涯的斲傷,徹底改變大學知識生產與實踐,逼迫知識份子撒出公共領域的參與,棄守教育使命,競相投入學術八股文競賽,甚至讓教師陷入過勞的生命威脅。第七章探討學術新世代艱困的就業處境,專案、兼任等非典僱用方式強化對於年輕學者勞動力的剝削與利用,建議提高生師比同時是改善高等教育品質與挽救學術新世代的良方。第八章分析學術論文生產的知識競賽規則如何制定,這套集點評分制如何左右學術資源分配,以及績效化的學術生產如何窄化知識的價值與應用。
第三篇行動與抵抗,探討臺大學生工會以及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組織、成立過程、運作,以及工會如何回應高等教育中的勞動與公共議題。第九章揭露了校園的學生勞動生活樣態,說明學生如何轉變成學術生產線的勞工,並引介外國學生工會的經驗,鼓勵臺灣學生勇於加入學生工會組織。第十章介紹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組織過程,說明組織發展的目標、行動以及困境,希望號召更多人加入高等教育的改革。結論回歸臺灣高等教育轉型正義問題,總結臺灣高等教育崩壞的危機在於官僚化的學術體制、市場化的學術資本主義以及少子女化的社會結構衝擊,期透過深化教師自決與公民社會參與,藉此改變高等教育結構的體質,保障學術勞動者的基本尊嚴,建立合理的資源分配,提昇高等教育品質,落實真正的校園民主。
在千瘡百孔的高等教育問題中,沒有單一絕對的解答,也沒有藥到病除的特效良方。高等教育土石流迫在眉睫,為人父母,需要瞭解高等教育走向,才能協助子女選擇學校或系所,決定職涯與專業能力發展的方向;身為學生,需要關心學校的存活與系所的生死,此關係到未來校園生活品質與生命黃金歲月的回憶;身為高教的一份子更責無旁貸,必須加入高等教育批判與改革行動,此關乎臺灣民主社會的學術自由基礎,與個人安身立命的學院存亡。高等教育的政策批判與改革行動是臺灣社會必須承擔的共同責任,也是無可逃避的義務,唯有痛定思痛,反思、正視、改變高等教育制度與結構問題,才有扭轉危機為轉機的可能。
戴伯芬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2592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學術資本主義崛起:新自由主義與臺灣社會結構轉型
林宗弘
台灣的大學教育面臨崩壞的危機,不僅私立大專院校面臨倒閉、教職員遭到「不續聘」、拖欠薪資與保費,就連部分公立學校也面臨減招、系所合併或教師不續聘的情況,更嚴重的是大學教職的「彈性化」,造就了一群找不到穩定工作而無法累計年資、領著低薪、教學時數又高的流浪博士。大學擴張之後的結果,無論在教學品質或研究發展上,都對青年學生以及畢業學子造成致命打擊。諷刺的是,上述的大學崩壞竟然是以「教育改革」、「大學自主」與「追求頂尖大學」等名義,實施各種壓榨年輕學者的政策所造成的後果。
冰凍三尺非一夕之寒,本章將介紹大學崩壞的歷史起源,我們認為在過去約二十年間全球「新自由主義」、「學術資本主義」的崛起是整體高等教育環境共同的變化,然而台灣的高等教育危機又與整體產業、財政與人口結構的崩壞,以及台灣官方扭曲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息息相關,在未來將匯合成為衝垮臺灣大學學術自由、經濟創新與人力發展、社會穩定與就業安全的洪流。
一、新自由主義轉型下的大學
一九七○年代之前,全球各國的大學被當成是一種公共投資,或稱為「知識的公共財體制」,由於大學所訓練的人力資源有外部性、享受科學成果、或由於大學培養出技術勞工而獲益的人(例如個別廠商),可以白搭便車,未必需要出錢培養大學生。在白搭便車的難題下,要如何維持大學教育?依據公共財理論,可以由國家(納稅人出資)或由私人合作(例如基金會)建立清楚的學術社群邊界,以學術自由、就業安全、研究獎金與聲望為激勵機制,來獎勵學術社群的研究與教育工作。這正是一九七○年代末期以前,全球學術界通行的規則。
以這段時期的美國大學為例,大學科技研究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國防部甚至中央情報局等,其中也不乏與民間企業合作者,但學術社群的自治性高,不太關注企業化管理與大學獲利,也不甩政府教育部門或工商界的利益。在學術公共財體制的時代,科學社群可以靠聲譽與研究倫理來刺激科學變革。寫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或發現雙螺旋鏈的華生,雖然充滿學術企圖心,但是不需要對大學收入、廠商獲利或國家經濟成長負責,學術圈內的知識分子(包括學生運動)更經常批判時政,自詡為社會的良知。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RM7D6d0.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8306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北快速借錢管道台中信用貸款推薦融資公司台東買車貸款條件軍公教銀行信貸比較好貸
軍公教聯徵是什麼 新北個人信貸條件 2020債務協商(前置協商) 申請訣竅大公開台南貸款諮詢 高雄銀行貸款條件 代書貸款、房屋貸款、個人信貸審核條件有秘訣嗎?苗栗急用錢 台北信用瑕疵快速貸款 信貸還款、申請不可不知的10件事!讓你順利還款0負擔雲林信用貸款條件 桃園信貸評分標準 代書貸款、房屋貸款、個人信貸審核一定會過的秘訣是什麼呢?